七八十年代,四川广安望恒升镇淡家坝的街头,常常能看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,手里提着一个编织袋,走在乡间的石板小路上。老者时不时弯下腰,捡拾一些被遗弃的旧物品,整理一番后,小心地放入袋中。当袋子渐渐被装满时,他便推着小推车,缓慢地向废品收购站走去,准备将这些杂物卖掉换取微薄的收入。
然而,与众不同的是,这位老者衣衫整洁,容貌虽然布满了岁月的痕迹,但神采奕奕,眼神依然充满活力。他的胡子已经花白,脸上的皱纹诉说着漫长的岁月,而他的精神面貌却丝毫没有受到年龄的困扰。时常会有一些熟悉的乡亲见到他,亲切地上前问道:“老爷子,您是不是急需用钱?”他总会笑着摇摇头,轻声回应:“我不急用钱,只是闲不住,找些事情做做罢了,实际上邓小平每月都会寄钱给我。”这话让人惊讶,但也令人深感温暖。那么,这位老爷子究竟是谁?他与开国元勋邓小平到底有何深厚的关系呢?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邓公与这位老人之间感人的故事。
展开剩余82%这位老者名叫淡以兴,是邓小平的亲舅舅。回到百年前,清朝末年,社会风气与今天截然不同,许多人结婚早,导致最年长和最年轻的孩子之间年龄差距颇大。邓小平出生于1904年,而淡邓氏(邓小平母亲)当时的弟弟淡以兴还不满两岁。淡邓氏非常疼爱这个年幼的弟弟,常常将他带回家里,与自己一起吃饭、睡觉、玩耍。随着邓小平逐渐长大,两个孩子便经常在一起玩耍,感情深厚。虽然他们相差一辈人,但由于年纪接近,淡以兴与邓小平就像是志同道合的伙伴,几乎形影不离。两人会一起玩捉迷藏、踢足球、聊天、嬉戏,时光便在这些欢乐中悄然流逝。
而在学习上,他们也总是一起进步。两人被送到当地的“翰林院子”私塾学堂一起识字,后来又一起上小学。每天上学放学时,他们总是结伴而行。即使到了夜晚,两个孩子常常因为书本上的内容没有学完,便一起挤在一张床上入睡。淡以兴天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,对小外甥邓小平呵护备至。每当邓小平在学校里遭遇欺负时,淡以兴都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,为邓小平出头,解决困境。这样相互扶持的关系,直到两人上小学毕业后,才因生活的变故而暂时分开。
那个时代,家庭贫困的孩子往往早早挑起家中的重担。由于父母年事已高,淡以兴选择放弃继续求学,回家帮忙照顾家里的田产。而邓小平则继续奋发图强,努力求学,迈上了不同的道路。1918年,14岁的邓小平进入了广安中学,就在这一年,发生了一件让邓家人不得不离开家乡的事件——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曾任广安团防局长,因打击过土匪郑老二而被郑老二怀恨在心。郑老二被招安后,成为了广安地区的师长,为了报仇,他开始寻求邓家的麻烦。邓绍昌最终不得不放弃官职,带着全家前往重庆避难。
在重庆,邓绍昌结识了一些新思想的朋友,并得知当时重庆开设了留法预备学校。为了让邓小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,邓绍昌决定让他去学习,甚至不惜卖掉家里的部分田产。尽管如此,他们仍然凑不够出国的费用。为了弥补差额,邓绍昌带着妻子淡邓氏前往淡家,向岳父岳母求助。在一番情真意切的劝说下,淡家决定帮助他们,最终筹集到足够的资金。邓小平得以如愿进入重庆的留法预备学校。
邓小平在预备学校的求学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,但也收获了许多。他比别人更加努力,课间总能看到他拿着书本在食堂、操场甚至小路上走来走去,专注地阅读。无论多么劳累,邓小平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,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深受老师的喜爱。
而他心中最牵挂的,始终是远在广安的淡以兴。每当假期回来,邓小平总是第一时间去找这位曾与他形影不离的舅舅,两人无话不谈。邓小平也常常写信给淡以兴,告诉他自己在重庆的见闻,并且在信的结尾加上一句“幺舅,有机会到重庆来玩”。
通过不懈的努力,邓小平顺利完成了预备学校的学习,接着踏上了前往法国的求学之路。虽然留学生活艰苦,但他依然坚持学习,并积极参与了革命事业。邓小平不仅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,还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积极成员。随着岁月的推移,他逐渐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,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。
时间如白驹过隙,几十年过去,邓小平成了国家的重要领导人。然而,不管身处何方,他始终没有忘记四川广安的亲人,尤其是那位曾在自己童年时给予无限关爱的舅舅淡以兴。每月,他都会安排生活补助寄给老家,而老人在收到这些补助时,总是小心翼翼地保存,不舍得花费。他总是对周围的人说:“这是国家的钱,不能乱花。”
直到1986年2月,邓小平终于有机会亲自回到广安与这位年迈的舅舅见面。那一次见面,温情满满,充满了两人之间浓浓的亲情和岁月的痕迹。这场久别重逢,成为了邓小平与淡以兴之间深厚情感的最好见证。邓小平感慨万分,回忆起儿时和舅舅一起玩耍的情景,两人笑着聊起往事,仿佛岁月倒流,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。
邓小平虽然身为国家的栋梁之材,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家庭的温暖与亲情。这份深厚的感情,跨越了岁月的长河,永远铭刻在他心中,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。
邓小平和淡以兴的故事,成了那个时代深厚亲情的象征,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与平凡百姓之间亲密无间的写照。他们的精神、他们的家风,将永远激励着我们,继续前行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